政务管理服务工作第19期丨部分省直部门和市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典型经验
发表时间:2024-10-29 00:09:16 来源:安博体育官网人口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引领,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探索实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改革举措,取得良好成效。为此,省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推介部分省直部门和市州的典型经验做法,供大家学习借鉴。
“放管服”改革事关水利发展和社会政治大局,省水利厅格外的重视“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切实提高行政审批质量和效率,力争在水利领域行政审批改革环节上率先取得突破,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努力提供一流水利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
一、纵深推进简政放权。一是下放审批权限。进一步探索向基层下放社会经管权限,2020年省级层面取消了2项行政许可事项,向市州下放1项行政许可事项,下放2项部分权限。二是精简审批事项。取消强制登报事项“湖南省内水利水电工程总承包二级(含二级)以下资质施工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三类人员考核合格证书遗失”,精简“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审批”等政务服务事项申请材料。三是推行告知承诺制。梳理全厅行政权力事项的证明事项并按省政府要求推行告知承诺制,编制《湖南省水利工程质量检验单位资质认定(乙级)事项服务指南》,首次申请采用告知承诺制办理,申请延续采用形式审查,压缩办理时限。
二、持续优化审批流程。一是全面优化服务流程。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时限再压缩、审批再提速,将与群众和企业紧密关联的水土保持、取水许可等事项审批时限,由原来承诺的13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工作日办结,对审批事项的技术审查环节时限,由原来承诺的60个工作日压缩到30个工作日,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形成12项省本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二是建立全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台。湖南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已于2021年3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系统采取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集成优化等方式,实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由串联到并联流程再造,并与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相互连通,全面实现所有水利审批事项“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好”。三是牵头推进水利建设工程领域改革。组织制定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洪水影响评价3个事项区域评估导则,稳步推进产业园区区域评估工作,截至6月28日,已有106个省级园区获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区域评估的正式批复。
三、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质量。一是完成“三集中三到位”改革。以省直部门政务服务“三集中三到位”改革为基础,以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为目标,将26项依申请类水利行政权力事项和9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省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公开运行、透明操作,切实做到 “应入尽入”“窗口之外无审批”。二是健全完善配套制度。制定《湖南省水利厅政务服务限时办结制度》等8项政务服务相关制度,制作政务服务工作手册和办事指南,通过红网、厅门户网站与宣传橱窗等加大宣传力度,依托“好差评”系统和12345热线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规范政务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管理,增强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一经查实,严肃问责。三是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厅自建系统和政务服务系统顺利对接,实现数据回传,取水许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三类人员考核管理的电子证书建设完成。入驻初期3个办理深度为一级标准的办理事项已升为二级标准(网上可办),省水利厅入驻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行政许可类事项办结日期较入驻前平均减少4个工作日,其它事项平均减少13个工作日,网上可办率、水利窗口办事群众“非常满意率”均达100%。
四、开展县级改革试点。在全省范围内选取试点开展县级水利领域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并纳入厅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联合长沙市水利局等赴浏阳市水利局开展“放管服”改革试点工作调研。在省水利厅的指导下,2019年浏阳市水利局率先在全省实施涉水行政审批事项整合改革,在权限范围内整合涉水行政审批,将原来小规模的水土保持、取水许可、洪水影响评价报告“三合一”,整合为水影响评价报告,并开展下乡送服务工作,集中统一办理相关审批事项,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创业,优化了营商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年来,省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出台《湖南省社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湖南省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实施方案》《湖南省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信息归集公示共享、“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查、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等几方面着力,稳步构建了全链条的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模式,有效提升了市场监管效能,商事制度改革和事中事后监管连续三年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一、以信息归集公示共享为依托,夯实信用监管基础。一是建立信息归集公示共享平台。按照“门户大统一、系统大整合、数据大集中、应用大提高”工作要求,建成统一的市场监管数据中心,归集54个厅局,市、县政府部门各类监管数据9000余万条。完成了湖南省法人库基础功能建设,归集法人单位584万多户。建成湖南省“互联网+监管”系统,梳理省本级监管事项目录1055条,填报检查实施清单96371条,向国家系统共推送监管数据7416万条。二是推进涉企信息归集公示共享。依托湖南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湖南),联通汇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重要监管平台数据,将政府部门履职过程中形成的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信息以及司法判决、违法失信等信息进行关联整合,归集到了相关市场主体名下,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湖南)依法对外公示。市场监管部门涉企信息做到“应归尽归”。截至目前,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湖南)已累计归集公示全省178.83万户企业、565.36万户个体工商户、12.9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信息。累计公示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行政处罚信息10.86万条,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按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记于企业名下的归集率100%。三是稳妥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和企业信用修复工作。探索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建设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在充分掌握市场主体信息的基础上,参考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行业信用评价结果等,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根据监管对象信用等级的高低、风险程度的不同,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稳步推进企业信用修复工作,制定《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工作纠错与信用修复机制》,对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行政处罚信息及抽查检查结果信息等的信用修复问题作出了统一的规定。
二、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手段,强化信用监管支撑。一是建设“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2020年4月上线运行省级双随机监管工作平台,截至目前,全省市场监管领域省、市、县、所四级共4763个单位使用该平台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汇聚全省市场监管领域各级各部门随机抽查事项1482项,平台建立的检查对象名录库由一般库(市场主体库)和专业库两个部分组成:一般库即市场主体库,已入库企业116.68万余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1.72万余户,个体工商户381.55万余户;专业库包括特定市场主体库、特定产品库、事业机构和社团组织库、旅游景区信息库、执业专利代理师名单库、产品标准信息库、重点项目库和行为库等,共入库数据116.58余万条。平台已建立涵盖行政执法类人员、行政管理类人员、专业技术类人员、其他类人员的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共有9.13万余人。二是创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建立了“X+2”抽查监管模式,其中“X”是指各专项业务,“2”是指企业登记信息和企业公示信息,落实“进一次门、查多项事”。2020年全省各部门利用省级“双随机”平台开展各类抽查任务6100余项,抽取检查对象11万余个,检查结果统一通过省级双随机平台录入公示。市场监管部门率先实现监管事项“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2020年全省市场监管领域各级各部门开展了729个批次联合抽查,涉及8549个检查对象,其中省本级开展了15个批次联合抽查,涉及2324个检查对象。今年全省市场监管领域各级各部门已开展了88个批次联合抽查,涉及1015个检查对象。三是建立与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相结合机制。依托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监管对象,适当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对信用风险一般的监管对象,按常规比例和频次抽查;对有不良信用记录、风险较高的监管对象,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依法依规实行严管和惩戒。
三、以信用约束惩戒为抓手,突出了信用监管的威慑。一是规范经营异常名录管理。目前,全省累计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272886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114802户;标注经营异常状态的个体工商户1683073户,取消标注经营异常状态的个体工商户412607户;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农民专业合作社28009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农民专业合作社10231户。二是规范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目前,全省共有45630户企业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针对部分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企业提出异议和行政复议的情况,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信用修复工作,目前已将6961户企业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三是加强联合惩戒。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授予荣誉称号等工作中,对被列入经营异常或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依法予以限制或进入。在登记注册环节拦截各级人民法院被执行人864人,限制被执行人2323次,限制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法定代表人任职资格398人次。累计拦截人数62443人,拦截次数139528人次,列严限制法定代表人任职资格1776人次。累计公示了人民法院对13386家企业的股权冻结信息。
去年9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正式揭牌,片区占地79.98平方公里,划分长沙经开区区块、临空区块、会展区块、雨花区块、芙蓉等五大区块。按照中央及省、市改革部署要求,长沙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会同自贸区长沙片区管委会牵头统筹,全力协同各级各部门,务实创新、担当作为,以自贸区为平台,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极简审批,构建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助推自贸区长沙片区高质量建设,切实打造改革创新和营商环境新高地。
一、实施双同步下放,推进全链条赋权赋能。简政放权作为“放管服”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进自贸区建设的关键所在。2021年,省政府按照“能放全放、急用先放,全链条放权赋能”的原则,赋予长沙片区86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扩大省级下放权限的辐射效应,确保自贸区有充分的自主权,长沙市在做好省级下放权限承接工作的基础上,以“全链条放权赋权”为导向,明确“市级配套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同步下放、已下放区县(园区)权限同步覆盖”的“双同步”原则,全面打通单一权限全流程审批环节,做到同一领域不同权限全链条下放到位,确保省、市下放权限协调统一,实现“行政审批不出区”。目前,长沙市已同步下放41项与省级下放权限相关联的市级配套权限。同时,长沙片区按照“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原则逐项梳理省、市下放事项,通过整合申请材料、优化审批流程、编制办事指南等实现片区范围内“同一事项、同一标准”,确保省市下放权限接得稳、落得实、用得好、办得活。
二、实施双清单制度,推进全领域极简审批。按照省政府提出的自贸区“极简审批”理念,长沙片区率先发布《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极简审批事项清单》和《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一件事一次办”事项目录》,对片区内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清单式管理,固化审批流程,切实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流程最简、审批时限最短的营商环境“高地”。一是积极创新极简审批模式,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4种方式,对片区内政务服务事项开展极简审批。目前已发布第一批共25项极简审批事项清单。同时,各区块结合自身特色,主动创新,推出多样性的极简审批模式。如,芙蓉区块推出容缺受理和地址承诺制,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秒批”;会展区块试行社会投资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长沙经开区区块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推进社会投资工业项目的极简审批模式。二是全方位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围绕企业开办与注销、项目建设、国际贸易、跨境电商、出口退税、招才引智、金融服务等企业高频需求领域,全周期、全业态梳理“一件事一次办”联办事项清单,首批推出“我要进口食品”“我要开工”“我要开办跨境电商企业”“我要办理环评和排水、排污许可证”等40项自贸区特色“一件事”套餐。三是积极探索“跨域通办”。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长沙片区逐步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区域省市、长株潭都市圈以及自贸区岳阳片区、自贸区郴州片区业务协同,以跨省、跨域办成“一件事”为目标的主题式套餐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跨域通办。
三、构建双循环体系,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为保障下放权力承接到位,极简审批运行高效,按照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要求,长沙片区以“法治科学、利企便民、精简节约”为指导原则,创新服务平台,规划建设“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区块综合服务专区”的一核五区政务服务体系,实现片区政务服务大循环体系和各区块政务服务微循环体系同步规划、同步构建、同步运转的“双循环”机制。在长沙片区设立片区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已有公安、税务、海关、市监、贸促、科技、人社等7部门首批入驻,能够办理企业开办、人才服务、签证申请、法律咨询等高频事项,并提供一站式帮代办服务;各区块设立区块综合服务专区(中心),具体实施省、市下放至片区管委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实现企业办事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同时,片区管委会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局,统筹指导各区块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工作,形成了“片区统一管理、区块零秒响应;片区统一标准、区块执行落地;片区统一权责、区块具体负责”的双向互动机制。
今年以来,岳阳市以企业、公民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为引领,针对企业办理新建工程项目用水、用电、用气和光纤通信报装“表单反复填写、材料重复提交”多头办、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实施水电气网联动报装“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有效解决“多头申报、多头跑办”问题。改革前有20个办理环节,办理时间约35个工作日,14个申报材料需反复提交7次,跑办部门至少9次;改革后只有3个办理环节,办理时间10个工作日以内,一般情形4个申请材料、复杂情形最多10个材料一次提交,即可获得一条龙、一站式接入服务。
一、高位统筹“促四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聚焦水电气网联动报装精准发力,实施一线调度、综合调度。按照“一早登记、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起办理、一次承诺、一并接入、一网流转”的改革思路,市政府出台专项《行动方案》。一是减环节。将报装有外线工程的,压减为申请受理、行政审批与施工、竣工验收3个办理环节;无外线工程的,压减为申请受理、竣工验收2个办理环节。二是减时限。将上门踏勘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内完成;方案的设计编制、答复、费用预算等压减到2个工作日;报装过程中涉及到占掘路、占用绿化等行政审批的,实行告知承诺制,申请人按照要求书面承诺达到行政许可条件的,即时办结;不适宜使用告知承诺制的,实行联合审批制,办理时限不超过6个工作日。三是减材料。全面梳理精简申请材料,减少申报材料4个,减少申报次数6次。坚决取消“其他材料”“有关材料”等模糊表述和兜底条款。四是减费用。梳理编制发布收费目录,全免水损费、用水设计费、用水工程费以及用电移表费,降低用气建设费。发展改革和市场监管部门严格审核收费清单、监管收费行为,防止乱收费和垄断收费。明确各类缴费不再作为行政审批的前置条件。
二、理顺流程“抓四统”。编制水电气网联动报装“一件事”办理情形图、办理流程图和部门业务流转图3张图,7个审批服务部门分类制定《实施细则》,实现事项情形具体化、办理程序清晰化、业务流转顺畅化。一是统一受理办件。设立水电气网联动报装线上“专区”和线下“专窗”,实行专人专责,按照“一次申请、一窗受理、分类转办、限时办结、统一出件”的原则,统一受理各市政公用单位和审批部门的报装办件。二是统一申报踏勘。将用水、用电、用气、用网的报装申请表通过合并同类项,删繁就简,统一整合为一张易看易懂易填的申请表,表格一次填报、信息多方共用。有外线工程的,由政务服务中心牵头组织现场联合踏勘,同步完成方案设计及费用预算等工作,实现报装接入服务联合踏勘、一次到位。三是统一业务流转。依托全市唯一官方移动综合服务平台“岳办岳好”APP,开通“水电气网联动报装”专区统一入口,实现“企业掌上申请、资料线上传递、部门在线审批、结果统一出件”全流程“不见面”办理。四是统一施工接入。水电气网施工采用开挖形式进行的,优化施工方案,通过共享施工沟渠、协同并行施工,减少单独施工导致多次开挖,最大程度减轻企业成本,减少管线施工对交通通行的影响。
三、深化改革“建四制”。坚持将水电气网联动报装作为“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从制度层面为企业减负。一是提前服务制。企业新建投资项目土地出让阶段,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便履行告知业务,并采集、推送项目水电气网需求信息。水电气网部门获得信息后,主动上门,提前布局项目周边区域管网建设,为后续接入作好准备。将外线工程施工前置,为后续审批服务减时限,为企业用户报装赢速度。二是联合办理制。根据企业需求,由政务服务中心牵头组织现场联合踏勘,涉及行政审批事项的,相关行政审批部门共同参与,实行联合审批。施工完成后需要验收的,实行联合验收。三是告知承诺制。涉及外线工程的审批,施工长度小于300米的,资规部门免于管线工程规划审批;施工长度小于150米的,城管部门对占道掘路、占用绿化等审批实行告知承诺制,即时办结。四是容缺受理制。在受理环节,对不适用告知承诺制的外线工程,审批材料采用容缺受理制,按照有关规定需要将其他部门审批结果作为前置条件和受理资料的,先行“容缺受理”,在办理过程中再即时补正,提高审批效率。
四、保障实效“强四改”。一是改“多表”为“一表”。通过改革,将用水、用电、用气、用网报装申请多表合一,企业用户报装申请从7张表单7次申请,压减至1张表单1次申请,不再需要多次、多张反复填报。二是改“多屏”为“一屏”。依托“一窗受理”政务平台,强化业务系统和数据信息一屏共享,实现了数据调用自动获取、数据更新实时共享。相关信息不再需要申请人多次提交、反复提交,做到“一次上传、多方共享”。三是改“多网”为“一网”。通过改革,企业用户在“岳办岳好”APP专区入口申请报装,系统后台可及时接件受理,前后台一网贯通、无缝对接,企业用户无需再跑腿、无需再求人,实现了企业申请、部门审批、进程查看、结果反馈全流程“无感报装”。四是改“多次”为“一次”。企业用户可在实体窗口或线上专区两个端口,提交一次申请,就能在10个工作日内一次办成水电气网市政公用服务报装和资规、城管、交警等部门涉及外线工程的审批事项,实现了一条龙、一站式服务。
去年以来,临湘市以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为抓手,通过实施“智慧一门、政务一窗”改革,着力打造审批服务“三集中、五到位”示范样板,以实绩实效落实“放管服”改革,有效解决了企业群众跑多门、跑多窗、跑多次问题。部门行政审批股室从241个减至34个,一门集成服务从18个部门160个事项增至49个部门1954个事项。其中,无差别受理全科一窗承载30个部门1318个事项,占比69.8%。年办件服务能力从不足10万件提升至100万件,压减申报证明材料110多万个,减少群众跑办次数270多万人次,给企业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审批服务满意率达99.9%。
一、压实责任,建立改革“据点”。坚持“领导抓、抓领导”高位推进的整体思路,从关键少数入手,从加大投入着手,形成大抓改革、狠抓改革的高压高频态势。一是党政站台,大气魄改制。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按照“集中是原则、不集中是例外”的要求,出台《改革实施方案》和《集中入驻方案》,实施原则目标和细化落实“双加持”。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建立“书记每月讲评、市长每周调度、副职每天过问”的工作机制,坚决走稳走实改前、改中、改后“三部曲”。二是部门出台,大幅度调整。市委政府以“不换思想就换人、不转观念就转岗”的决心和勇气,划定“改革到位是本职、改革缺位是失职”的红线,牢牢抓住各职能部门“一把手”这些“关键少数”,局长、副局、股长、科员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从不愿改、改不动,到主动改、改到底,从根本打破了权力固有运行模式。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16个部门一窗联办,实现了从立项、财评到工规、验收,从行政部门联合审批到公用服务联动报装,实现了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三是财政搭台,大手笔投入。为真正确保人员进得来、事项接得住、审批办得好,临湘市坚持以财政“高压”换服务“高效”,投入1.2亿元,建设1.05万余平方米智慧政务大厅。前台综合受理区、自助服务区、5G体验区等一应俱全,健康状况无感监测绿色通道、母婴室、儿童托管室等一应配套,取号、叫号、分办、反馈、送达全流程情形化智能导办,智慧大厅让部门单位“拎包入住”、办事群众“宾至如归”。
二、落实举措,打通改革“堵点”。坚持向改革要效率,推进审批服务向一个股室、一个窗口、一个网络平台集中,确保机构、人员、事项、授权、监察“五到位”。一是集中整合“零例外”。市编委会明确部门机构职能“三定方案”将内部审批服务职能向一个行政审批股室集中,设立审批办。部门通过服务流程优化再造,集中进驻市政务大厅。建立分管副职“首席审批员”机制,授予审批决定权、专章使用权,常驻大厅。通过改革,共调整审批职能股室207个,涉及审批职能部门34个。如自然资源局11个审批股室99项审批职能,集中到一个副局长分管、一个股室负责、一个枚印章审批,裁减审批环节107个,减少审批盖章11个,实现受理、审批、出件全程厅内完结。二是受审分离“零暗箱”。全面推进受理与办理、审批与审查、办件与出件“三分离”,采取政务大厅三层前台受理区、一层后台办理区物理隔离方式,设立刷脸识别门禁系统,电子材料网上传递、纸质材料专员送达,实现了“不见面”审批、“无区别”对待。实行审批不外业、内审不踏勘制度,形成互为整体、互相监督的审批格局,避免了审批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利益“输送”和公权私用,实现了阳光运行、清爽审批。三是一窗受理“零差别”。采取“综区+专区”“1+6”模式,设立公安、人社、税务、婚登、产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6个专区一窗,其余事项全部纳入综合一窗,实现了进厅事项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共设立综合受理窗口14个,安排综合受理人员30名。开发建设无差别综合一窗受理系统,整合部门专线个。实施单个事项情形化拆分梳理、联办事项情形化组合梳理,形成最小颗粒度“单一事项”和最大便利度“套餐事项”,建立了办理内容自选、办理情形框选、办理条件智选的综合受理机制,极大地提升了前台综合受理能力。
三、严实监管,防止改革“返点”。临湘市充分发挥考评考核、巡察督办“指挥棒”作用,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一是标准化考核,拆除“玻璃门”。为从根本上解决窗口审批服务“看得见、摸不着、管不到”的问题,市政府出台《智慧政务大厅管理办法》,实行窗口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日常管理、党建、工会“四统管”,进驻人员原则上两年不得调整,由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集中负责。窗口实施工位数字化考核、办事双屏式互动、服务自动化留痕、行为抓拍式取证,在全流程量化细化考核的同时,还实现了审批服务全过程可监察、可追溯。二是常态化督办,防止“弹簧门”。为确保改革长效、防止工作反弹,市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优化办、审批办抽调专人,组成联合督查组,开展定期、不定期督查督办。建立考核排位制、排名亮榜制、末位表态制和督办问题挂号销号制,共整改堵点难点问题170个,形成了比学赶超、不甘落后的浓厚氛围。三是制度化巡察,杜绝“旋转门”。市纪委监委在开展改革前、改革中、改革后三轮巡察的基础上,建立年度专项巡察机制,对明进暗不进、事进权不进、进了又回流的,实行发函整改、当面约谈、调离问责三级处置。改革以来,共督办涉改单位11家、整改问题38个,约谈责任人员5名、调离降级处分3人。通过常态化监管,彻底遏制了改革反弹。
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工作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夯实党执政根基的重要举措,更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民生实事。2020年下半年以来,益阳市在切实解决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有没有”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聚焦“优不优”这一课题,益阳市委组织部、益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等部门的联合发力下,通过试点示范,对基层公共服务进行系统性升级,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基层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
一、突出一条主线抓引领。盯紧抓牢“乡镇试点、全区推广、辐射全市”这一主线,选取资阳区沙头镇为试点乡镇,不断优化、完善和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工作。党建引领促发展。明确镇党委、政府是基层公共服务责任主体,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将镇党群和政务服务中心运行管理纳入基层党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党代会等形式,形成了沙头镇镇班子成员各包一村、村班子成员各包一片的工作模式,把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工作作为检验基层班子战斗力的试金石。四级联动同发力。协调和集中市、区、镇、村四级力量,以市区下沉的现场办公替代逐级上报、分散汇报,实现了四级零距离沟通,建立了“镇村吹哨、部门报到”的联系机制,确保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研究、第一时间解决”。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组织四级联动现场办公会、协调会共计4次。问计于民聚民智。建立“一门式”服务办理现场体验员名单库,聘请政务服务体验员100名,定期进行公共服务体验活动;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志愿者200余人次,拓宽代表委员了解和监督政务服务的渠道。截至目前,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20余条,累计处理完善证明模板12条,精简受理条件5条,压缩政务服务事项承诺办结时限8项。
二、坚持两大标准抓创建。推广标准更清晰。配套明确了试点经验的推广标准。截至2021年4月底前,资阳区所有乡镇(街道、园区)按照有服务场地、有事项清单、有办件系统及登录授权、有业务专干的“四有标准”和人员、职责、制度、设备的“四个到位”推广标准,形成了“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办理模式。人员标准更专业。统一招聘并集中培训了80余名便民服务员专职负责“一门式”窗口业务,集中打造了一支业务能力好、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态度优的专职服务干部队伍,提供“认流程不认面孔、认标准不认关系”的无差别服务。
三、明确三期目标抓推进。按照“分段递进”模式,将基层党建、商务服务等工作有机整合,形成一条节点明确、因地制宜的路线图、行军线。三期目标分段递进。对沙头镇试点工作总目标进行了细化,形成了“1.0建设版本”“2.0优化版本”“3.0升级版本”三步走的实施方案。其中,1.0版本以完成镇村两级“一窗受理、后台办理、一窗发证”为目标;2.0版本以实现代办服务、上门服务的补充机制为目标;3.0版本以实现跨区域通办、网上办理、在线发证为目标,目前证明类事项已能直接在村级打印出证等技术目标。商务服务有机整合。依托完善的网络硬件设施,将商务代办员制度纳入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升级范畴,实现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与电子商务中心同步建设、同步优化、同步升级。
四、夯实四项基础抓实效。采取四项“硬核”举措,确保基层政务服务工作实效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整合平台,简至“一窗”。投入资金710余万元,全面推进乡镇(街道、园区)和村(社区)阵地提质改造。目前,资阳区6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园区、88个行政村、7个乡镇社区、29个城区均建成“一站式”党群和政务服务中心或便民服务中心,设有“一门式”便民服务窗口,打造一窗可办多件事平台。且市场监管、公安等2家部门已全面进驻标准化党群和政务服务中心。着眼需求,梳理“一单”。组织资阳区先后召开17场专题调研,发放2000余份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调查问卷,综合所收集的150余条建议意见,对乡镇185项可办事项逐项讨论,总结出78项乡镇高频办理事项,作为第一批办理事项进行全区试点,在保证基层公共服务的品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基层办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规范办理,落实“一网”。按照“一(指市一体化平台系统)为主、多(指部门自有系统或其他办理途径)为辅、帮代办、一汇聚(指部门自有系统数据向市一体化平台汇聚数据)”的要求,实现公共服务“一张网”。目前资阳区“一张网”办件量较年初增长283%,实现群众办事从“路上跑”向信息“网上跑”的转变。优化流程,实现“一次”。清理整合并制定下发《资阳区“一门式”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和《资阳区“一门式”村级事项证明模板》手册2本,统一印制便民服务一次性告知卡片,告知办理流程,方便群众实现一次性办理。
2021年来,郴州市学习借鉴外地先进工作经验,结合自有“郴心办”服务品牌,在湖南省首推政务服务“窗口无否决权”服务机制,践行“只说‘YES’不说‘NO’”服务理念,着力解决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过程中“不收件”“随意退件”“中梗阻”“断头路”等问题,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称心如意的政务服务。推行“窗口无否决权”机制后,“好差评”系统好评率达到99.99%,投诉率同比下降23.5 %,当日办结效率提高4.4%,惠及办事群众约72万余人。
一、建立服务机制,树牢“一种理念”。建立“窗口无否决权”服务机制,中心所有窗口工作人员在面对办事群众和企业提出的申请、咨询等需求、诉求时,不能简单直接地回答“不知道”“不行”“不可以”,而是要告知申请人“去哪办”“找谁办”“怎么办”,树牢“只说‘YES’不说‘NO’”服务理念。一是对不属于本部门事项的,亮好“指引牌”。对于不属于受理范围的情形,窗口工作人员不能简单说“不知道、不清楚”,通过建设“郴心办”服务专窗知识库,向申请人明确告知办理的方法和路径,给予具体指导。二是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备好“明白纸”。对于不符合申请条件的情形,窗口工作人员不能说“不行”,不能简单拒绝,要向申请人讲清楚补充内容和改进方法,并积极采取降低准入门槛、容缺后补、提前服务、现场指导等主动性服务措施,切实解决申请人“往返跑”的问题,整体申报资料降低49.55%。三是对法律法规不明确的,交好“答复卡”。对属于模糊地带、空白领域的情形,窗口工作人员不能直接回绝,应及时提请科室负责人、主管领导研究或与相关部门沟通,涉及跨部门的申请,应当主动沟通、协调、征询相关部门意见,必要时报上级主管部门研究决定,并及时答复申请人。
二、打造特色品牌,突出“两个关键”。立足郴州特色,以“称心办事、周到服务”为目标,线上线下融合联动,打造“郴心办”服务品牌。一是线下建立专窗专员,凝聚品牌合力。在郴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建立“郴心办”服务专窗,作为咨询导办、投诉处理、便民服务的综合窗口,对进入大厅的申请人及时进行引导、分流。建立“郴心办”服务专员队伍,形成以一员带全员、以一线牵整线、以一窗联各窗的服务机制。6月份以来,共受理办件487件,其中提供咨询引导服务453件、业务受理19件、协调联动14件,处理投诉1件。二是线上实现多端互动,提升品牌竞争力。移动端完善建设运行“郴心办”APP和微信小程序,实现325件“一件事”移动端自主申办,方便群众“掌上办”;自助端建设运行郴州市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子系统,实现52项功能在自助终端运行应用,325件“一件事”可在政务服务工作台自助办理;电视端建设运行电信IPTV“电视政务大厅”,实现群众通过遥控器即可进行民生热点事项业务办理查看、咨询、缴费;电脑端建设运行“一次办结”平台和郴州市政务服务旗舰店,政务服务事项100%线上运行,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好找、好问、好办、好评”,通过多端融合的网办渠道,积极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审批服务模式。2021年上半年,平台累计受理业务申请557.04万条,办结557.03万条,办结率为99.99%。
三、抓好融入结合,实行“三送四到”。全面结合“放管服”改革、“一件事一次办”等重点改革任务,有机结合部门工作职责、窗口服务特点、具体业务流程,深度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践行“三送四到”服务,不断提升办事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一是开展“三送”活动。送手续——对重点项目,精准对接,按需帮办。优化扩建了郴州市工改专窗,设立帮代办专班,为工程报建单位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送服务——对老弱病残,窗口前移,服务上门。重点针对老年群体需办理的高频热点事项,开展针对性上门服务。送证件——对证照批文,免费寄递,送证上门。推出了“申报材料网上自动传递、异地受理办理出件、双向免费快递寄送申报资料和证照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对申请人申报资料、结果证照实行双向免费寄递,申请人可在“郴心办”APP中实时跟踪办件进度和EMS寄递信息,让群众办事“一次都不用跑”。2021年上半年各窗口共免费寄递证件12701件,提供工程项目帮代办业务37件,上门服务30件。二是提供“四到”服务。要求各进驻窗口亮出服务承诺,在大厅醒目位置张贴公布,对前来办事的企业和群众,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着力提升政务大厅“一站式”功能,优化设置“一件事一次办”、“ 跨省通办”、“惠企政策”窗口和政务公开专区,大力推行引导办、限时办、帮代办、延时办、网上办、自助办,让群众办事更加便捷。
四、强化支撑保障,配套“五大机制”。为确保“窗口无否决权”服务机制落到实处,郴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建立窗口工作人员日常管理细则,落实巡查工作机制,配套建立了一整套服务联动机制。一是业务受办联动机制。对单一政务服务事项根据业务属性落实相应窗口责任,对涉及多部门的政务服务事项按照“一个行业由一个部门牵头”的原则,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协同合力,确保事项有人办。二是组织协调联动机制。对涉及政策性问题确实无法即时处理或窗口层面难以解决的,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进行协调联动,由牵头部门成立协同办理的“快速响应团队”,开展“会诊式”服务,及时按照政策会商处理解决,确保难事有人解。三是落实反馈联动机制。各进驻驻窗口完成“郴心办”专窗交办的工作任务或投诉意见后,需及时向申请人和“郴心办”专窗工作人员反馈处理结果,专窗工作人员及时做好记录建立台账,确保投诉有人管。四是结果服务评价机制。结合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好差评”系统,对“郴心办”窗口受理的问题限时办结,落实“办完即评、差评评价、及时处置”的工作机制,确保结果有人评。五是人员培训考核机制。加强窗口工作人员岗前培训、业务培训和服务礼仪、服务规范培训,对“郴心办”服务体系人员进行专门培训考核,巡查监督履职履责情况。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对群众有效投诉较多的窗口及其工作人员,除按规定予以问责处理外,还要对相关负责人或当事人进行约谈,情节严重的通报派驻单位予以劝退,确保责任有人扛。
为破解“异地办事折返跑、耗时多、成本高”难题,永州市紧盯群众需求,聚焦买房、就医、就学等领域的高频事项,推动跨层级、跨区域政务服务拓展融合。先后与广东清远、深圳,广西贺州、桂林、贵港等地展开深度合作,签署合作协议。并加入涉及14个省(自治区)、44个地市、153个县市区的“云上办”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联盟,以“线下大厅+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政务服务APP+自助终端”方式,构建“跨省通办”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不断推动“跨省通办”从“能办”向“好办”转变。
一、优化异地受理“新模式”。为破解跨省层面异地业务系统及数据难联通这一难题,永州与清远共同建设了政务服务综合受理协同服务中台,将“跨省通办”事项纳入政务服务协同中台的服务目录统一管理。此外,永州市通过在合作地互相配置登录账号,异地登录对方一体化平台的方式,实现对需线下办理的“跨省通办”事项,完全按照办理所属地的标准进行异地代收,解决异地收件要求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实现受理标准进一步规范。
二、构建跨省通办“一张网”。2021年以来,永州市比照湖南省公布的139项“跨省通办”事项,在前期运行事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事项清单“扩容”,共梳理社保、医疗、企业开办等领域“跨省通办”事项196项,统一了申请条件、受理模式、办理材料、审核程序、办理时限、收费标准等。按照“一事一指南”的原则对196个事项进行了模板填报,包含材料信息,办理链接,办事指南链接等。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专栏为中心,融合政府门户网站和“我的永州”APP建设,开辟跨域通办专区,为群众提供全流程网上服务平台。目前,永州市政府门户网站“跨省通办”专区上线“跨省通办”合作事项清远109项、贺州79项、桂林200项。
三、实现线下专窗“业务通”。永州市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均设立跨域通办综合受理窗口,并制定《跨域通办综合受理窗口运行规范》,明确各级综合窗口的职能职责,基本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业务流转服务体系。建立“跨省通办”业务协作制度,将“跨省通办”办事指南和操作手册,分发给合作地专窗,明确各事项各环节联系人,畅通沟通渠道。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和处理机制,对在办事和审批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时反馈、修正、完善。
四、拓展服务载体“自助办”。创新引入部署“政务晓屋”,通过集成5G、物联网、远程视频、远程协助等技术,形成“可视化咨询—可视化辅导—可视化业务办理”的全流程政务服务。群众通过微信小程序预约业务,现场扫码进入“晓屋”,即可与远程坐席实时视频通话办理业务,还可实现不同政府部门的“屋内整合”。通过“政务晓屋”,清远市民在永州可办理25个事项,永州市民在清远可办理永州36个事项。依托“政务晓屋”的部署和各级政务大厅自助服务终端,为“跨省通办”网点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工业园区延伸提供可参考的实现路径。
今年以来,龙山县随着政务服务中心搬迁进驻新落成的“市民之家”,全面实施“一网、一门、一窗、一次”改革,努力成为规模最大、环境最好、功能最全、服务最优的“市民之家”,打造武陵边区一张亮丽的名片。
一、数据共享“一网办”。一是完善网络平台支撑。实现了“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与省、州平台对接,建立了“龙山县政务服务旗舰店”、政务服务APP和微信公众号,并将省“一件事一次办”小程序嵌入龙山政府服务微信公众号,完善了事项梳理录入,配置了综合受理事项权限,网上可办率达99.9%,为全面推进一体化平台应用打下了基础。二是强力推进“一网办”。要求窗口单位积极使用“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办件,并将平台办件率纳入对窗口单位的绩效考核,对未使用平台办件的一次性扣10分,对未达到办件任务数的按比例扣分,对平台办件量达到1000、1500、2000件以上的分别加6、8、10分。通过明确奖惩,目前一体化平台已办件18418件,居全州首位。三是县乡村三级“一张网”。率全州之先将“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延伸到村(社区),全县397个村(社区)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全覆盖,调整下放乡级事项103项,下放村级事项48项,安装配齐电脑、打印机、高拍仪等办公设备,投资800多万元开发建设湘西“E路通”移动客户端,打通了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应进必进“一门办”。一是实体政务大厅建设成效显著。龙山县市民之家投资3.04亿元,总建筑面积3.2万㎡,按照“应进必进”原则,入驻单位60家,设窗口186个,受理事项1449项,入驻人员400余人,实现了办事“只进一扇门”;按照功能分类设置公安、交警、人社、自然资源等17个专区,便于群众辨识;完善便民设施,设置了总服务台、24小时自助服务区、政务公开区、自助打复印区、雨伞架区、母婴室、银行网点、创客空间等,还能提供医疗急救箱、轮椅、老花眼镜等人性化服务。二是严格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制度。落实首席代表授权,签订、公示授权委托书,使用审批专用章,各进驻窗口在原单位大门显眼位置对外公示已入驻政务中心的所有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公布了纪委监委和优化办的举报电话,接受办事群众监督,杜绝了在原单位受理、要群众“两头跑”等违规行为,确保了“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三是持续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投资3.6亿元,新建、改建了全县397个村部,推进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招考397名全职化村秘书受理办件,对乡村两级开展了业务培训;落实了工作经费,推行了村级办件每件5元的奖补政策,实现了村村都有办件量,目前乡村共办件14000余件,办结率91.6%,居全州首位。
三、集成服务“一窗办”。一是设置“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开设了6个综合受理窗口,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对全县23个单位、596个事项实行综合受理,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成推送,后台人员进行审批,实现“受审分离”,变“一事跑多窗”为“一窗办多事”,运行以来综窗每天受理20件以上,办事效率有效提升。二是设置专区综合受理窗口。各部门专区也按照综窗受理模式,统一收件,内部流转,后台审批,一窗出证,群众无需再多次排队,实现了“一窗办结”。三是设置“跨省通办”综合受理窗口。利用龙凤示范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湖北省来凤县签订了合作协议,设置“跨省通办窗口”,拉通网络站点平台,互派工作人员入驻对方政务中心,实行异地办件,线上审批,证照免费双向快递。龙山县596个事项可在来凤县受理办件,来凤县1300个事项可在龙山县异地办理。6月2日运行以来,已办理跨省事项20余件。
四、提升效率“一次办”。一是落实全省三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做到“一件事一指南”,规范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材料,压缩办理时限,并将“一件事一次办”办事指南在窗口、政务公开专区和政务服务旗舰店公示。截至6月底,“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办件94000件。二是积极推广“一件事一次办”小程序。由县政府办牵头,将注册任务量纳入对所有县直单位和乡镇的绩效考核,捆绑到全县所有在职干部职员身上,要求每名干部职员至少推广10人注册,截至6月底,龙山县已完成注册10万余人,居全州首位。三是推行“双向免费邮政快递”。结合一窗出件,有效缓解了群众因多次往返和排队等候问题,不但可以将办理好的证照快递给申请人,还能从来凤县、乡镇、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将材料快递至龙山县政务中心,实现了全程“最多跑一次”。
政务管理服务工作第19期丨部分省直部门和市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典型经验
上一篇:健身房如何盈利 专家给你支招